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庚寅年)
开春正月,谯敬王司马恬去世。
西燕老大慕容永带兵往洛阳冲,朱序从河阴北边渡河,把他揍得满地找牙,慕容永灰溜溜跑回上党。朱序追到白水,听说翟辽也想打洛阳的主意,赶紧掉头把翟辽赶跑,留下鹰扬将军朱党守石门,让儿子朱略盯着洛阳,派参军赵蕃帮忙,自己回了襄阳。
琅邪王司马道子仗着皇帝宠信,那叫一个嚣张,宴会上喝大了就没大没小,皇帝心里越来越不爽,想找几个有威望的人去当地方大佬,偷偷牵制道子。问太子左卫率王雅:“我想用王恭、殷仲堪,咋样?”王雅说:“王恭看着高冷有范儿,脾气刚;殷仲堪做事细,文采不错。但这俩都特轴,还没啥真本事,太平年月守守摊子还行,真有事绝对掉链子!”皇帝不听。王恭是王蕴的儿子,殷仲堪是殷融的孙子。二月,任命中书令王恭为青、兖、幽、并、冀五州军事总管,兼任兖、青二州刺史,坐镇京口。
三月,大赦天下,相当于给犯人发“新春大礼包”。
后秦老大姚苌去新罗堡攻打前秦的扶风太守齐益男,拿下了,齐益男跑路。前秦老大苻登在陇东攻打后秦的天水太守张业生,姚苌带兵救援,苻登撤了。
夏天四月,前秦镇东将军魏揭飞自称冲天王,带着氐人、胡人在杏城围攻后秦的安北将军姚当成;镇军将军雷恶地也反水,在李润攻打镇东将军姚汉得。姚苌想亲自去平事儿,大臣们都懵了:“陛下不愁近在六十里的苻登,反倒操心六百里外的魏揭飞,为啥啊?”姚苌说:“苻登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搞定的,我的城池他也打不下来。雷恶地这人力气大想法多,要是南边勾着魏揭飞,东边结着董成,占了杏城、李润,长安东北就不是咱们的了。”于是偷偷带了1600精兵过去。魏揭飞、雷恶地手下好几万人,氐人、胡人投奔他们的络绎不绝。姚苌每次见一支新队伍来,还挺高兴。大臣们一脸问号,姚苌解释:“魏揭飞这帮人煽动了一堆同伙,种类复杂,就算我干掉带头的,剩下的也不好收拾。现在他们扎堆儿来,我趁胜一波带走,能一次性清干净!”魏揭飞等人见后秦兵少,全员出击。姚苌死守营垒不打,装出怂样,偷偷派儿子中军将军姚崇带几百骑兵绕到后面。魏揭飞的兵瞬间乱套,姚苌派镇远将军王超等人出兵,砍了魏揭飞和一万多将士的脑袋。雷恶地求饶,姚苌还跟以前一样待他,雷恶地跟人说:“我以为自己智勇双全天下第一,结果每次碰到姚老头儿就歇菜,果然是命啊!”
姚苌让姚当成在打仗的地方,每个栅栏孔里插根木头记战功。过了一年多,问姚当成,姚当成说:“营地太小,我给扩了。”姚苌说:“我打小打仗,从没这么爽过,用一千多兵干翻三万多人,营地就该小才厉害,大啥用?”
吐谷浑视连派使者去见金城王乞伏乾归,乞伏乾归封他当沙州牧、白兰王。
丙寅日,魏王拓跋珪在意辛山跟燕赵王慕容麟碰头,联手揍贺兰、纥突邻、纥奚三部,赢了,纥突邻、纥奚都投降北魏了。
秋天七月,冯翊人郭质在广乡起兵响应前秦,发朋友圈喊话三辅:“姚苌太不是东西,人神共愤。咱们祖上都受过上先帝的恩,不是大官后代就是高管子孙,与其窝囊活着,不如硬刚到底!”于是三辅的堡垒都响应他,就郑县人苟曜不搭理,聚了几千人投靠后秦。前秦封郭质为冯翊太守,后秦封苟曜为豫州刺史。
刘卫辰派儿子直力鞮打贺兰部,贺讷快顶不住了,向北魏投降。丙子日,拓跋珪带兵救援,直力鞮撤退。拓跋珪把贺讷的部落迁到东边安置。
八月,刘牢之在鄄城揍翟钊,翟钊跑到河北;又在滑台打败翟辽,张愿来投降。
九月,北平人吴柱聚了一千多人,拥立和尚法长当皇帝,占了北平郡,又去抢广都,进了白狼城。燕幽州牧高阳王慕容隆正在给夫人办葬礼,郡县官员都来了。大伙听说吴柱反了,劝慕容隆回城派兵平叛。慕容隆说:“现在老百姓过得好好的,不想作乱。吴柱这是骗傻子,成不了事。”接着办完葬礼,派广平太守、广都令先回去,再派安昌侯进带一百多骑兵去白狼城。吴柱的人一听,全散了,最后被抓起来砍了。
任命侍中王国宝为中书令,没多久又兼任中领军。
丁未日,任命吴郡太守王珣为尚书右仆射。
吐谷浑视连去世,儿子视罴继位。视罴觉得老爹爷爷太佛系,总被邻居欺负,于是搞强军计划,想干番大事业。冬天十月,金城王乞伏乾归派使者封视罴为沙州牧、白兰王,视罴不接这茬。
十二月,郭质和苟曜在郑东开打,郭质输了,跑到洛阳。
越质诘归占了平襄,背叛金城王乞伏乾归。
【内核解读】
公元390年,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与东晋并立时期。这一年的史事,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分裂时代各方势力在军事、政治、外交领域的复杂博弈,也展现了乱世中个体与政权的生存智慧与局限。
东晋:内忧外患中的权力平衡困境
东晋朝廷在这一年陷入了典型的“内忧外患”双重压力。外部层面,西燕主慕容永与翟辽先后威胁洛阳,名将朱序虽两次击退敌军,但疲于奔命的防御态势暴露了东晋对中原控制力的薄弱。朱序最终留子镇守洛阳、自还襄阳的安排,暗示了东晋在北伐与守境之间的无奈抉择——保住现有疆土已属不易,收复故土更显乏力。
内部层面,晋孝武帝与权臣司马道子的矛盾逐渐激化。孝武帝试图以王恭、殷仲堪为籓镇牵制道子,却无视王雅“峻狭自是,干略不长”的预警。这一决策埋下了深刻隐患:王恭出身名门却器量狭小,殷仲堪文名在外却缺乏军事才能,将地方军政大权托付此类人物,实则是用新的风险替代旧的威胁。这种“以藩制藩”的权谋设计,本质上反映了东晋皇权衰弱、士族专权的结构性困境——皇帝既无法直接掌控权力,又缺乏真正能统筹全局的政治人才,只能在士族博弈中寻求脆弱平衡。
后秦与前秦:强者的战略远见与战术智慧
后秦主姚苌与前秦主苻登的持续对峙,构成了这一年北方战场的主线,而姚苌在应对魏揭飞叛乱时的表现,堪称乱世军事指挥的经典案例。当群臣困惑于为何舍近求远(不顾六十里的苻登,先讨六百里的魏揭飞)时,姚苌的分析展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他准确判断苻登非短期可灭,而雷恶地与魏揭飞的联合若成功,将直接威胁长安东北门户。这种“先除近忧、再解远虑”的决策逻辑,体现了乱世中“优先级管理”的生存法则。
在战术层面,姚苌“以弱示敌、集中破敌”的指挥艺术尤为精彩。面对数万叛军时,他不仅不畏惧敌军势众,反而因“乌集而至”而欣喜——深知一次性解决所有叛乱力量,比分散清剿更高效。最终以一千六百精兵大破三万之众,既靠奇兵突袭的战术执行,更靠对敌军心理的精准把握。战后姚苌“营地惟小为奇”的感慨,更暗含深刻军事哲理: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战场规模,而在于以最小代价达成战略目标。这种务实高效的军事思想,正是后秦能在群雄环伺中崛起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前秦残余势力的挣扎则尽显颓势。魏揭飞自称“冲天王”的叛乱,本质上是前秦解体后地方势力的无序反弹,缺乏统一战略与核心领导力,最终沦为姚苌“一举无馀”的垫脚石。而郭质在三辅地区的起兵虽一度响应者众,但面对后秦与苟曜的联合压制迅速溃败,反映了前秦复国运动已失去民心基础与实际战斗力。
鲜卑与吐谷浑:边疆势力的扩张与觉醒
北方边疆的鲜卑拓跋部与西北的吐谷浑,在这一年展现了不同的发展轨迹。魏王拓跋珪与后燕赵王慕容麟联手击破贺兰等三部,既巩固了拓跋部在代北的势力,也体现了鲜卑内部“强者联合”的务实策略——通过暂时合作消灭共同威胁,为后续崛起积蓄力量。这种“远交近攻”的操作,为拓跋部后来统一北方埋下伏笔。
吐谷浑的权力交接则蕴含着民族觉醒的意味。视连去世后,其子视罴拒绝金城王乾归的册封,源于“父祖慈仁而遭侵侮”的历史反思。这种拒绝依附、欲建功业的态度,标志着吐谷浑从被动生存转向主动发展的意识转变,也反映了边疆民族在中原战乱中逐渐形成的自主意识。
乱世启示:生存逻辑与历史惯性
纵观太元十五年的各类事件,可提炼出分裂时代的三大生存逻辑:
其一,战略优先级高于短期利益,姚苌的决策与拓跋珪的扩张皆遵循此道;
其二,人才适配性决定成败,东晋误用王恭、殷仲堪与后秦重用姚崇、王超形成鲜明对比;
其三,务实主义战胜理想主义,无论是姚苌的战术欺骗还是拓跋珪的联合策略,都印证了乱世中“结果导向”的行事原则。
同时,历史的惯性也在悄然发挥作用:东晋的士族内耗持续消耗国力,为后来的桓玄之乱与刘裕崛起铺垫了舞台;后秦虽胜却未能彻底消灭苻登,预示着北方统一仍需时日;拓跋部的稳步扩张则开启了鲜卑族主导中国北方的序幕。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都是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代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推动着历史向新的统一方向演进。
在这个英雄与枭雄并存、机遇与危机交织的年代,太元十五年的史事告诉我们:乱世之中,唯有兼具战略远见、务实手段与人才洞察力的势力,才能在生存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改写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