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汉境内,因为内乱,别说时刻关注大唐的动向,严防关隘了,就连原本守卫各边境关隘的军队都被调走了很大一部分去蜀郡城参与内乱。
关隘内剩下的守军也都患得患失,军心士气动荡。
便在这个时候,唐军犹如神兵天降,突然杀到关外。
并且在短短一个时辰以内,组装出一辆攻城器械对关隘城门楼发起猛攻。
虽然进入川蜀的大多数关隘,入口都很窄,只能放得下一辆攻城器械,唐军此时攻打的这座关隘便只能同时放得下一辆大型攻城器。
如果是普通大型攻城器械,想要攻破关隘,可能性微乎其微。
守军随便两罐火油砸出来点燃,就能烧毁一辆大型攻城器械,且大型攻城器械的木材一烧就是一两个时辰才灭。
一天时间能推四辆大型攻城器械上去攻击就算不错了,哪怕守军只有几百,而且后续几乎没有援兵,想靠这种烈度强攻下关隘,也非常之困难。
不过,唐军的攻城器械与传统的普通攻城器械不同。
有现代时空的常建新在背后支持,唐军能拿到大量薄钢皮,把大型攻城器械的每一根木头部件都包裹上,制造出特种攻城器械。
面对唐军包钢皮特种攻城器械,关隘内的成汉守军根本没有心理准备,甚至根本想象不到,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样应对。
叠加唐军士兵超强的战斗力。
一名身穿钢制甲片盔甲,左手盾牌,右手钢制横刀的唐军刀盾兵顺利通过攻城器械冲到关隘城门楼上,便犹如虎入羊群!
关隘限制攻城的唐军规模,让唐军只能摆放一辆攻城器械,十几二十名唐军士兵同时攻击,同样也限制守军的规模。
关隘城门楼上最多也就只能站得了三四十名成汉守军。
这点数量的成汉守军,只要同时有三名唐军士兵存在于关隘城门楼上,就能将成汉守军杀得节节败退,逐渐攻占关隘城门楼,杀进关隘!
经过接近一个时辰的争夺,唐军顺利攻占进入川蜀的第一个关隘。
接下来,张信率领的唐军,只用了三天时间,便行军两百多里,且攻克成汉四个关隘,包括剑门关!
剑门关原本是进入川蜀的最后一个关隘,也是最难攻克的一个关隘。
可惜原本负责剑门关防守的就是正在蜀郡城和李越争夺皇帝位置的李期。
李期几乎调走了剑门关全部的守军,只留了几百老弱病残,战斗力还不如两百精锐青壮士兵。
而且剑门关的成汉守军还完全没有想到前面的三个关隘居然那么快就被唐军攻克,唐军那么突然的杀到剑门关下,连夜对剑门关发起猛攻。
虽然是夜晚,对于攻击方非常不利,但唐军也愣是只用了一个多时辰便顺利攻克剑门关!
张信率领剩下一万四千左右唐军进入剑门关。
这个时候张信反倒是不着急了,下令唐军休整两日再继续朝蜀郡城发起攻击。
“将士们急行军,并连续强攻四座关隘,颇为疲惫。现在已经拿下剑门关,成汉伪朝没有了雄关可以阻碍我们大唐军队,他们要抵抗也只能在平缓开阔地带与我们大唐军队正面硬碰硬。”
“既然李越、李期等人还在蜀郡城抵死厮杀,那么便让他们自己先杀个够,待众将士休整完毕,体力恢复巅峰,我们大军再一口气杀到蜀郡城下,一举灭亡成汉伪朝!”
唐军连续攻克关隘,甚至已经攻下剑门关的消息传到蜀郡城的时候。
虽然引发了极大的震动与恐慌,但这个时候李越和李期却也已经厮杀到一个关键时候,占上风的一方认定只要最后加一把劲就能取胜。
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收手,转而一致对抗唐军。
“攘外先安内,等斩杀了李越那个篡位反贼,拨乱反正以后,孤在集中力量对抗唐军,定能把唐军赶出川蜀!”李期对手下众将承诺道。
除了承诺一定能将唐军赶出川蜀还不够,李期还许诺手下众将,斩杀李越助他登基以后,更大的封赏!
蜀郡城这边,李期和李越在得知唐军已经攻占剑门关的时候依旧选择继续内斗。
剑门关那边,唐军休整了两天时间以后。
张信留500唐军士兵防守剑门关,率领其余一万三千五百唐军士兵继续南下,直扑蜀郡城而去。
并且张信还派人火速传捷报去洛阳,看到捷报的第一时间,唐皇刘琨便下旨立刻增兵七千进入川蜀,最多四天时间,这七千唐军就也能通过剑门关进入川蜀。
彼时张信手上可用唐军兵力有超过两万,一路杀到蜀郡城,灭掉成汉的概率更大。
不过,都不用等到后续的七千唐军也进入川蜀,张信只率领一万三千五百唐军,便一日行军上百里,短短五天时间,连续攻克广元、梓潼两个郡,兵锋距离蜀郡城只有最后两百多里。
按照唐军的进兵速度,最多再有五天就会杀到蜀郡城下。
这个时候,蜀郡城的李越和李期才终于分出胜负,李期顺利攻入蜀郡城内斩杀李越,掌控蜀郡城。
然而,控制了蜀郡城的李期竟然不急着立刻集结力量前去抵御唐军,反而打算先花两天时间登基称帝。
用李期的话来说,不先登基称帝,名不正言不顺,如何能号令所有成汉将领齐心协力抵御唐军?
当李期又花两天时间匆匆完成登基称帝的典礼以后,张信率领的唐军也攻克了绵竹,与蜀郡城只差一座广汉城了。
只要唐军再攻克广汉城,即可兵临蜀郡城下!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已经完成登基称帝仪式的李期,终于下诏集结大军于蜀郡城郊,打算前往广汉抵御唐军。
由于唐军的威胁,虽然李期的其他兄弟并不服李期当皇帝,但这个时候倒也没有谁立刻跳出来反叛。
成汉剩下的军队倒是勉强团结在了一起,总共有四万兵马,其中六千骑兵,三万四千步卒。